大傳系友潘客印《我家的事》入圍大阪亞洲影展 蘇弘恩《獵人兄弟》入選第42屆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

大傳系校友潘客印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《我家的事》,2月14日(五)入圍第20屆大阪亞洲影展(Osaka Asian Film Festival, OAFF)競賽單元。另一位大傳系校友蘇弘恩執導的《獵人兄弟》電影,入選第42屆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,於3月21日(五)起全臺上映。
導演潘客印在得知入選消息後感動表示:「超開心而且感恩!這是我人生第一部劇情長片,在我的故鄉彰化社頭拍攝,我想將最美的天空、最金黃的陽光,還有最珍惜的回憶,分享給全世界的觀眾。」2024年11月《我家的事》在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的2024金馬創投會議「第46屆優良電影劇本」,已榮獲「特優劇本獎」肯定,該片集結曾敬驊、藍葦華、高伊玲、黃珮琪、姚淳耀、朱羿銘等實力派演員,透過4位家人的故事,描繪家庭中的愛與秘密。
大阪亞洲電影節於每年3月舉辦影展活動,是日本關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影展之一,一直以來聚焦亞洲優秀電影與新銳導演。《我家的事》成功入選,對於導演與整個劇組而言都是極大肯定。潘導演表示:「非常期待與日本的觀眾分享我們的電影。」電影即將於影展進行世界首映,臺灣則於今年暑假大銀幕上映。
《獵人兄弟》由金馬獎得主徐詣帆、馬志翔及林慶台聯合出演,是繼《賽德克.巴萊》後他們再度同框,深刻詮釋當代原住民的家庭故事。蘇學長首次掌舵劇情長片,以其融合太魯閣族與閩南人的獨特血統背景,巧妙編織出一個深邃且引人入勝的故事。這部電影籌備超過4年,在花蓮實景拍攝,以手足之情為切入點,深入探索狩獵文化、部落變遷中的命運與挑戰。
蘇學長表示,自己的認同從拍片開始,「因為實際接觸自我的文化而非透過官方包裝,以在地觀點去記錄,身體力行,很認真且清楚地認識自己。」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,讓觀眾感同身受,從角色的經歷中找到自我救贖的希望。他2015年執導第一部紀錄片《靈山》,曾獲2016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,華人紀錄片評審團特別獎及南方影展首獎;另一部《土地》則獲2017年高雄電影節優選、第40屆金穗獎優等獎,更接連在國際獲3項影展肯定,包括2018年義大利鄉村電影節(Rural Film Festival)首獎、北京國際短片聯展華語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,及西班牙的FicBueu影展的最佳攝影和最佳成音。(摘自淡江時報1205期:https://tkutimes.tku.edu.tw/dtl.aspx?l=epaper&no=58795 )
導演潘客印在得知入選消息後感動表示:「超開心而且感恩!這是我人生第一部劇情長片,在我的故鄉彰化社頭拍攝,我想將最美的天空、最金黃的陽光,還有最珍惜的回憶,分享給全世界的觀眾。」2024年11月《我家的事》在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的2024金馬創投會議「第46屆優良電影劇本」,已榮獲「特優劇本獎」肯定,該片集結曾敬驊、藍葦華、高伊玲、黃珮琪、姚淳耀、朱羿銘等實力派演員,透過4位家人的故事,描繪家庭中的愛與秘密。
大阪亞洲電影節於每年3月舉辦影展活動,是日本關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影展之一,一直以來聚焦亞洲優秀電影與新銳導演。《我家的事》成功入選,對於導演與整個劇組而言都是極大肯定。潘導演表示:「非常期待與日本的觀眾分享我們的電影。」電影即將於影展進行世界首映,臺灣則於今年暑假大銀幕上映。
《獵人兄弟》由金馬獎得主徐詣帆、馬志翔及林慶台聯合出演,是繼《賽德克.巴萊》後他們再度同框,深刻詮釋當代原住民的家庭故事。蘇學長首次掌舵劇情長片,以其融合太魯閣族與閩南人的獨特血統背景,巧妙編織出一個深邃且引人入勝的故事。這部電影籌備超過4年,在花蓮實景拍攝,以手足之情為切入點,深入探索狩獵文化、部落變遷中的命運與挑戰。
蘇學長表示,自己的認同從拍片開始,「因為實際接觸自我的文化而非透過官方包裝,以在地觀點去記錄,身體力行,很認真且清楚地認識自己。」他希望透過這部電影,讓觀眾感同身受,從角色的經歷中找到自我救贖的希望。他2015年執導第一部紀錄片《靈山》,曾獲2016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,華人紀錄片評審團特別獎及南方影展首獎;另一部《土地》則獲2017年高雄電影節優選、第40屆金穗獎優等獎,更接連在國際獲3項影展肯定,包括2018年義大利鄉村電影節(Rural Film Festival)首獎、北京國際短片聯展華語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,及西班牙的FicBueu影展的最佳攝影和最佳成音。(摘自淡江時報1205期:https://tkutimes.tku.edu.tw/dtl.aspx?l=epaper&no=58795 )